Monday, April 25, 2011

中药

名称    性味归经

秦皮    寒;苦、涩;归肝、胆、大肠经
白及    寒;苦、甘、涩;归肺、胃、肝经
莲子心    寒;苦;归心、肾经
浙贝母    寒;苦;归肺、心经
车前草    寒;甘;归肝、肾、肺   
绞股蓝    寒;苦;归肺、脾、肾   
桑椹        寒;甘、酸;归心、肝、肾经   
穿心莲      寒;苦;归心、肺、大肠、膀胱经   
番泻叶      寒;甘、苦;归大肠经   
金银花      寒;甘;归肺、心、胃经   
石决明     寒;咸;归肝经   
黄连          寒;苦;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   
川贝母      微寒;苦、甘;归肺、心经   
牡蛎      微寒;咸;归肝、胆、肾经   
茵陈蒿    微寒;苦;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
丹参      微寒;苦;归心、肝经   
柴胡      微寒;苦;归肝、胆经   
菊花      微寒;甘、苦;归肺、肝经   
金钱草      微寒;甘、咸;归肝、胆、肾、膀胱经   
决明子      微寒;甘、苦、咸;归肝、肾、大肠经   
赤芍      微寒;苦;归肝经   
西洋参      凉;甘、微苦;归心、肺、肾经   
鸡骨草      凉;甘、微苦;归肝、胃经   
三七花    凉;甘;归肝经   
女贞子    凉;甘、苦;归肝、肾   
冬瓜子    凉;甘;归肺、肾经   
桑寄生    平;苦、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
枸杞子    平;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
黄精        平;甘;归脾、肺、肾经   
党参        平;甘;归脾、肺经   
山药        平;甘;归脾、肺、肾   
南瓜子    平;甘;归脾、胃、肺   
乌骨鸡    平;甘;归肝、肾、脾   
酸枣仁      平;甘、酸;归心、肝、胆经   
土茯苓      平;甘、淡;归肝、胃经   
乌梅      平;酸、涩;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   
天麻      平;甘;归肝经   
太子参      平;甘、微苦;归脾、肺经   
王不留行      平;苦;归肝、胃经   
桃仁      平;苦、甘;归心、肝、大肠经   
芡实      平;甘、涩;归脾、肾经   
川牛膝      平;甘、微苦;归肝、肾经   
赤小豆      平;甘、酸;归心、小肠经   
茯苓      平;甘、淡;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   
灵芝          平;甘;归肺、肝、肾经   
龟甲胶     平;甘、咸;归心经   
阿胶          平;甘;归肺、肾、肝经   
鸡内金    平;甘;归脾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
山茱萸    微温;酸、涩;归肝、   
山楂        微温;酸、甘;归脾、   
熟地黄    微温;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
巴戟天      微温;甘、辛;归肾、肝经   
黄芪    微温;甘;归脾、肺经
木瓜      温;酸;归肝、脾经   
鸡血藤      温;苦、甘;归肝经   
川芎      温;辛;归肝、胆、心包经   
紫苏子    温;辛;归肺、大肠经   
荔枝核    温;辛、微苦;归肝、   
三七        温;甘、微苦;归肝、   
紫苏梗    温;辛;归肺、脾经   
何首乌     温;苦、甘、涩;归肝、心、肾经   
远志          温;苦、辛;归心、肾、肺经   
杜仲          温;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
当归          温;甘、辛;归肝、心、脾经   
肉苁蓉    温;甘、咸;归肾、大肠经
骨碎补    温;苦;归肝、肾经
五加皮    温;辛、苦;归肝、肾经
青皮    温;辛、苦;归肝、胆、胃经
补骨脂    温;辛、苦;归肾、脾经
五味子    温;酸、甘;归肺、心、肾经
胡椒        热;辛;归胃、大肠经   
附子    大热;辛、甘;归心、肾、脾经;毒
   
大蒜        气特异,味辛辣。   
橘皮        味辛而微苦。   
罗汉果    气微,味甜。   
分心木    补肾涩精。用于肾虚遗精,滑精,遗尿,尿血
葱白    味辛,性温。归肺、胃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桑寄生       
类别:祛风湿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ANG JI SHENG       
拉丁:Herba Taxilli       
别名:桑上寄生、寄生草、寄生树、冰粉树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带叶茎枝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茎枝呈圆柱形,长3~4cm,直径0.2~lcm;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,具细纵纹,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,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; 质坚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红棕色,木部色较浅。叶多卷曲,具短柄;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,长3~8cm,宽2~5cm;表面黄褐色,幼叶被细茸毛,先 端钝圆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全缘;革质。无臭,味涩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广东、广西、河北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冬季至次春采割。除去粗茎,切段,干燥,或蒸后干燥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苦、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肝肾,强筋骨,祛风湿,安胎元。用于风湿痹痛,腰膝酸软,筋骨无力,崩漏经多,妊娠漏血,胎动不安;高血压。   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,或入丸、散;浸酒或捣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 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紫苏子       
类别:化痰止咳平喘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ZI SU ZI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Perillae       
别名:苏子、黑苏子、野麻子、铁苏子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卵圆形或类球形,直径约1.5mm。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,基部稍尖,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。果皮薄而脆,易压碎。种子黄白色,种皮膜质,子叶2,类白色,有油性。压碎有香气,味微辛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江苏、安徽、河南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除去杂质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温;辛;归肺、大肠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降气消痰,平喘,润肠。用于痰壅气逆,咳嗽气喘,肠燥便秘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;或入丸、散,或煮粥。       
禁忌:肺虚咳喘,脾虚滑泄者禁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黄精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HUANG JING       
拉丁:Rhizoma Polygonati       
别名:龙衔、太阳草、白及、野生姜、山姜、玉竹黄精、鸡头参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根茎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,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,宽3~6cm,厚2~3cm。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,具环节,有皱纹及须根痕,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,圆周凹人,中部突出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角质,淡黄色至黄棕色。气微,味甜,嚼之有黏性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阴湿和环境。耐寒,喜潮湿,以选土层深厚、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、潮湿或阴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。用根茎繁殖。       
产地: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 滇:云南、贵州、广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种植3年后,于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挖取根茎。除去须根、洗净泥土,蒸20分钟左右使其透心后,取出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二月始生,一枝多叶状似竹而短。根似萎蕤。萎蕤根如荻根及菖蒲,概节而不平直;黄精根如鬼臼、黄连、大节而不平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南北皆有,以蒿山茅山者为佳。”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产湖南者为正。”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脾、肺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气养阴,健脾,润肺,益肾。用于脾胃虚弱,体倦乏力,口干食少,肺虚燥咳,精血不足,内热消渴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(鲜品30~60g)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。煎汤洗,熬膏涂,或浸酒搽。       
禁忌:中寒泄泻及痰湿痞满者禁服。 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党参 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DANG SHEN       
拉丁:Radix Codonopsis       
别名:上党人参、黄参、狮头参、中灵草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干燥根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党参:呈长圆柱形,稍弯曲,长10~35cm,直径0.4~2cm。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,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,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 下的圆点状;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,向下渐稀疏,有的达全长的一半,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;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,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 物。质稍硬或略带韧性,断面稍平坦,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,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,木部淡黄色。有特殊香气,味微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洗净泥土,晒至半干,反复搓揉3-4次,晒至八成干时,捆成小把后晒干。       
产地:山西、陕西、四川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种殖三年以上,于秋季采挖。洗净泥土,晒至半干,反复搓揉3-4次,晒至八成干时,捆成小把后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始见于《本草从新》。曰:“按古本草之参须上党者为佳,今真党参久已难得,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,皆不堪用,唯防党性味和平足贵。根有狮子盘头 者真,硬纹者伪也。”但此处所指“真党参”实为五加科人参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云:“山西多产,长根至二三尺,蔓生,叶不对,节大如手指,野生者根有白汁, 秋开花如沙参,花色青白,土人种之为利,气极浊。”而此处所指党参与现在所用党参相同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亦云:“产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。”当今所 用党参道地者有东北的东党,山西的潞党以及甘肃的西党。质量都很好。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脾、肺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。用于脾肺虚弱,气短心悸,食少便溏,喘虚咳嗽,内热消渴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;或入丸、散;或熬膏。       
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。实证、热证禁服;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桑椹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ANG SHEN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Mori       
别名:桑实、乌椹、文武实、黑椹、桑枣、桑椹子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果穗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为聚花果,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,呈长圆形,长1~2cm,直径0.5~0.8cm。黄棕色、棕红色至暗紫色,有短果序梗。小瘦果卵圆形,稍扁,长约2mm,宽约1mm,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。气微,味微酸而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浙江、江苏、湖南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4~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。晒干,或略蒸后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寒;甘、酸;归心、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血滋阴,生津润燥。用于眩晕耳鸣,心悸失眠,须发早白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血虚便秘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;熬膏;生啖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。浸水洗。       
禁忌: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胡椒       
类别:温里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HU JIAO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Piperis       
别名:浮椒、玉椒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黑胡椒:呈球形,直径3.5~5mm。表面黑褐色,具隆起网状皱纹,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,基部有白果轴脱落的疤痕。质硬,外果皮可剥离,内果皮 灰白色或淡黄色。断面黄白色,粉性,中有小空隙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 白胡椒: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,平滑,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海南 广东、广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。晒干,为黑胡椒;果实变红时采收,用水浸渍数日,擦去果肉,晒干,为白胡椒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热;辛;归胃、大肠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温中止痛,下气,消痰。用于胃寒呕吐,腹痛泄泻,食欲不振,癫痫痰多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-3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,或入膏药贴。       
禁忌:不可多食。孕妇慎服,湿热实火及阴虚有火者禁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荔枝核       
类别:理气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LI ZHI HE       
拉丁:Semen Litchi       
别名:荔仁、枝核、大荔核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,略扁,长1.5~2.2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,平滑,有光泽,略有凹陷及细波纹,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,直径约7mm。质硬,子叶2,棕黄色。气微,味微甘、苦、涩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福建、广东、广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夏季采摘成熟果实。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,洗净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温;辛、微苦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行气散结,散寒止痛。用于寒疝腹痛,睾丸肿痛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,研末,2~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枸杞子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GOU QI ZI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Lycii       
别名:甜菜子、杞子、枸杞果、枸杞豆、地骨子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,长6~20mm,直径3~10mm。表面红色或暗红色,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,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。果皮柔韧,皱 缩;果肉肉质,柔润。种子20~50粒,类肾形,扁而翘,长1.5~1.9mm,宽1~1.7mm,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。气微,味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适应性强,喜光照,耐寒、耐旱、怕积水。以肥沃、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的土壤栽培为宜。用种子或扦插繁殖。       
产地:宁夏、甘肃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夏、秋两季果实橙红色时采收,但夏果质量好于秋果的质量。采收后先放阴凉处晾至皮皱后,再暴晒至外皮干硬,果肉柔软时除去果柄,再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名医别录》:“生常山平泽,及诸丘陵阪岸”。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古者枸杞、地骨皮取常山者为上,其它丘陵阪岸 者可用,后也取陕西者良,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。今陕之兰州,灵州、九原以西枸杞,并是大树,其叶厚根粗。河西及甘州者,其子圆如樱桃,暴干紧小少接,干亦 红润甘美,味如葡萄,可做果实,异于他处者”。现今以产宁夏中宁、中卫的“西枸杞”最为驰名。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。用于虚劳精亏,腰膝酸痛,眩晕耳鸣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目昏不明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5g;或入丸、散、膏、酒剂。       
禁忌:外感实热、脾虚泄泻者慎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绞股蓝       
类别:化痰止咳平喘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JIAO GU LAN       
拉丁:Herba Gynostemmae Pentaphylli       
别名:七叶胆、小苦药、公罗锅底、遍地生根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全草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皱缩,茎纤细灰棕色或暗棕色,表面具纵沟纹,被稀疏绒毛,复叶,小叶膜质,常5~7,少数9枚,叶柄长2~4cm,被糙毛;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 或长圆状披针形,中央一枚较大,长4~12cm,宽1~1.3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被粗毛,叶缘有锯齿,齿尖具芒。果实圆球形,直径约5mm, 果梗长3~5mm。味苦,有草腥气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主产南方地区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寒;苦;归肺、脾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消炎解毒,止咳祛痰,强壮身体。用于滋补强壮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;研末,每次3~6g;或泡茶。外用:适量,捣烂涂擦。       
禁忌:少数患者服药后,出现恶心呕吐、腹胀腹泻(或便秘)、头晕、眼花、耳鸣等症状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南瓜子 类别:驱虫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NAN GUA ZI       
拉丁:Semen Moschatae       
别名:南瓜仁、 白瓜子、金瓜子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种子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种子扁圆形,长1.2~1.8cm,宽0.7~1cm。表面淡黄白色至淡黄色,两面平坦而微隆起,边缘稍有棱,一端略尖,有珠孔,种脐稍突或不明显。除去种皮,胚乳薄膜状,子叶2枚,黄色,肥厚,有油性。气微香,味微甘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我国各地均产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夏秋间收集成熟种子。洗净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脾、胃、肺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驱虫,下乳,健脾,利水。用于绦虫、蛔虫、血吸虫、钩虫病,百日咳,产后缺乳,腹胀,产后手足浮肿,痔疮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0~60g;研末或制成乳剂。外用:适量,煎水薰洗。       
禁忌:本品味甘雍膈,不宜多食。黄疸病者慎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山茱萸       
类别:收涩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HAN ZHU YU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Corni       
别名:薯枣、鸡足、山萸肉、实枣、肉枣、枣皮、萸肉、药枣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肉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,长1~1.5cm,宽0.5~1cm。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,皱缩,有光泽。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,基部有果梗痕。质柔软。气微,味酸、涩、微苦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浙江、安徽、陕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。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,及时除去果核,干燥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微温;酸、涩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益肝肾,涩精固脱。用于眩晕耳鸣,腰膝酸痛,阳痿遗精,大汗虚脱。内热消渴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;或入丸、散。       
禁忌:命门火炽,肝阳上亢,及素有湿热,小便不利者禁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三七       
类别:止血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AN QI       
拉丁:Radix Notoginseng       
别名:山漆、金不换、血参、人参三七、田三七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根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,长1~6cm,直径1~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,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。顶端有茎痕,周围有瘤状突起。体重,质 坚实,断面灰绿色、黄绿色或灰白色,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苦回甜。筋条呈圆柱形,长2~6cm,上端直径约0.8cm,下端直径约0.3cm。剪 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,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,断面中心灰白色,边缘灰色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喜温暖阴湿气候,忌严寒酷暑。土壤含水量以22-40%为宜。夏季气温不超过35C,冬季气温不低于零下5C,均能生长。土质以疏松,排水良好 的砂质壤土为好。肥力要求中等,过于肥沃的土壤不宜栽培。但过粘、过砂以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不宜种植。忌连作。用种子播种,再育苗移栽。       
产地:云南、广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种植3~4年后即可采收。在7~8月采收的称“春三七”,质量好,产量高;在12月至1月采收的三七称“冬三七”,质量差产量低。挖取的块根,洗净泥土,剪去茎秆,日晒或火烘约六成干时,将支根、须根分别剪下,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。并云:“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,采根暴干,黄黑色。团结者,状略似白及;长者如老干地黄,有节。”《纲目拾遗》云: “人参三七外皮青黄,内肉青黑色,名铜皮铁骨。此种坚重,味甘中带苦,出右江土司,最为上品。”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云:“作闻田州至多,采以煨肉,盖皆种生 同,非野卉也。”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产广西田州为正地道。”现今所用三七主要为云南,其产量已远超过广西。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温;甘、微苦;归肝、胃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散瘀止血,消肿定痛。用于咯血,吐血,衄血,便血,崩漏,外伤出血,胸腹刺痛,跌扑肿痛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9g;研末,每次1~3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磨汁涂;或研末调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孕妇慎用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三七花       
类别:平肝息风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AN QI HUA       
拉丁:Flos Notoginseng       
别名: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花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云南、四川、广西、湖北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6~8月采收。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凉;甘;归肝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清热,平肝,降压。治高血压,头昏,目眩,耳鸣,急性咽喉炎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开水冲泡茶服;适量。       
禁忌: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女贞子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NV ZHEN ZI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Ligustri Lucidi       
别名:女贞实、冬青子、白蜡树子、鼠梓子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卵形、椭圆形或肾形,长6~8.5mm,直径3.5~5.5mm。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,皱缩不平,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。体轻。外 果皮薄,中果皮较松软,易剥离,内果皮木质,黄棕色,具纵棱,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,肾形,紫黑色,油性。无臭,味甘、微苦涩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浙江、江苏、湖南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除去枝叶,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,干燥;或直接干燥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凉;甘、苦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滋补肝肾,明目乌发。用于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,须发早白,目暗不明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5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熬膏点眼。       
禁忌: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。效力和缓宜少量久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山药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HAN YAO       
拉丁:Rhizoma Dioscoreae       
别名:薯蓣、山芋、淮山药、野山豆、山板术、九黄姜、白药子、野白薯、佛掌薯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根茎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略呈圆柱形,弯曲而稍扁,长15~30cm,直径1.5~6cm。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,有纵沟、纵皱纹及须根痕,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。体 重,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白色,粉性。无臭,味淡、微酸,嚼之发黏。光山药呈圆柱形,两端平齐,长9~18cm,直径1.5~3cm。表面光滑,白色或 黄白色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为深根植物,宜选土层深厚、土质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。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,适应性强,但喜阳光充足的环境。凡土质粘重或低落洼易积水的地块不宜种植。忌连作。用芦头和珠芽繁殖。       
产地:河南、江苏、广西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。切去根头,洗净,除去外皮及须根,用硫黄熏后,干燥;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,置清水中,浸至无干心,闷透,用硫黄熏后,切齐两端,用木板搓成圆柱状,晒干,打光,习称“光山药”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山药原名薯蓣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薯蓣生嵩高山谷。”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近道处处有之,东山,南江皆多。” 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近汴洛人种之。”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云:“今河南者佳。”《救荒本草》云:“怀、孟间产者入药最佳。”《本草原始》云:“今人多用怀庆 者。”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产河南怀庆府、沁阳、武陟、温孟四县,以温县为最多。”综上所述,自古以来,所用山药皆以河南质量最佳。也是著名的“四大怀 药”之一。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脾、肺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益气养阴,补脾肺肾,固精止带。用于脾虚食少,久泻不止,肺虚喘咳,肾虚遗精,带下,尿频,虚热消渴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(大剂量60~250g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湿盛中满或有实邪、积滞者慎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山楂       
类别:消食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HAN ZHA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Crataegi       
别名:鼠查子、山里红果、山里果子、映山红果、海红、酸查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为圆形片,皱缩不平,直径1~2.5cm,厚0.2~0.4cm。外皮红色,具皱纹,有灰白色小斑点。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。,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,但核多脱落而中空。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。气微清香,味酸、微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全国各地均产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切片,干燥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微温;酸、甘;归脾、胃、肝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。用于肉食积滞证,胃脘账满,泻痢腹痛,淤血经闭,产后瘀阻,心腹刺痛,疝气疼痛;高脂血症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脾胃虚弱者慎服。生者不宜多食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熟地黄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SHU DI HUANG       
拉丁: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       
别名:熟地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根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、碎块,大小、厚薄不一。表面乌黑色,有光泽,黏性大。质柔软而带韧性;不易折断,断面乌黑色,有光泽。无臭,味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河南、河北、内蒙古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生地黄经过加工蒸、晒而成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微温;甘;归肝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血滋阴,益精填髓。用于肝肾阴虚,腰膝酸软,骨蒸潮热,盗汗遗精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心悸怔忡,月经不调,崩漏下血,眩晕,耳鸣,须发早白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30g;或入丸、散;或熬膏、浸酒。       
禁忌:用时宜配砂仁、陈皮等,以防腻滞碍胃。脾胃虚弱,气滞痰多,腹满便溏者慎服。 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大蒜       
类别:其他        
拼音:Da Suan       
拉丁:Bulbus Allii       
别名: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鳞茎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鳞茎类球形,直径3~6cm,由6~10个鳞茎瓣着生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,外包1~3层白色或淡紫红色膜质鳞叶,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。小鳞茎瓣长卵圆形,顶端略尖,背面略隆起,外被膜质鳞叶,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气特异,味辛辣。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行气消积,杀虫解毒。用于感冒、菌痢、阿米巴痢疾、肠炎、饮食积滞、痈肿疮疡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       
禁忌: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橘皮       
类别:理气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Ju Pi       
拉丁: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       
别名: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果皮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多剖成3~4瓣片,基部相连,或为不规则的碎片,厚约1mm。外表面成黄色或红棕色,有细皱纹及圆形小凹点,内表面黄白色,粗糙,呈海绵状,极易观察到圆大而紧密的凹点,基部残留有经络。质柔软,不易折断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广东、福建、四川等地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果皮。晒干或低温干燥,生用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味辛而微苦。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       
禁忌: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罗汉果       
类别:清热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Luo Han Guo       
拉丁:Fructus Momordicae       
别名: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干燥果实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卵形、椭圆形或球形,长4.5~8.5cm,直径3.5~6cm。表面褐色、黄褐色或绿褐色,有深色斑块及黄色柔毛,有的有6~11条纵 纹。顶端有花柱残痕,基部有果梗痕。体轻,质脆,果皮薄,易破。果瓤(中、内果皮) 海绵状,浅棕色。种子扁圆形,多数,长约1.5cm,宽约1.2cm;浅红色至棕红色,两面中间微凹陷,四周有放射沟纹,边缘有槽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气微,味甜。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清热润肺,滑肠通便。用于肺火燥咳,咽痛失音,肠燥便秘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       
禁忌: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乌骨鸡       
类别:补益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WU GU JI       
拉丁:Gallus gallus       
别名:乌鸡、羊毛鸡、绒毛鸡、松毛鸡、黑脚鸡、穿裤鸡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除去羽毛及内脏的全体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全国各地均产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集。将乌骨鸡宰杀后浸入开水中,除去毛及内脏等,洗净,鲜用,或冷冻、酒浸贮存,或烘干磨粉备用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肝、肾、脾、肺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补肝肾,益气血,退虚热。用于虚劳赢瘦,骨蒸潮热,劳嗽,消渴,遗精白浊,脾虚久泄久痢,妇人崩中带下,一切虚损诸病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适量,煮食;或入丸、散。       
禁忌: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冬瓜子       
类别:化痰止咳平喘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DONG GUA ZI       
拉丁:Semen Benincasae       
别名:白瓜子、瓜子、瓜瓣、冬瓜仁、瓜犀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种子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呈扁平的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cm左右,宽约6mm。外皮黄白色,有时有裂纹,一端钝圆,另一端尖,尖端有2个小突起,其一较小者为种脐;另一突起较大,上有一明显的珠孔。边缘光滑(单边冬瓜子)。剥去种皮后,可见乳白色的种仁,有油性。气微,味微甜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我国各地均产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食用冬瓜时,收集种子。洗净,选成熟者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凉;甘;归肺、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润肺,化痰,消痈,利水。用于痰热咳嗽,肺痈,肠痈,淋病,水肿,脚气,痔疮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;或研末,3~9。外用:适量,研膏涂敷。       
禁忌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车前草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    
类别:利水渗湿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CHE QIAN CAO       
拉丁:Herba Plantaginis       
别名:当道、牛舌菜、虾蟆衣、牛遗、车轮菜、地胆草、白贯草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全草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车前:根丛生,须状。叶基生,具长柄;叶片皱缩,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,长6~13cm,宽2.5~8cm;表面灰绿色或污绿色,具明显 弧形脉5~7条;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浅齿。穗状花序数条,花茎长。蒴果盖裂,萼宿存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 平车前:主根直而长。叶片较狭,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~14cm,宽2~3cm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分布几遍全国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夏季采收。除去泥沙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寒;甘;归肝、肾、肺、小肠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清热利尿,祛痰,凉血,解毒。用于水肿尿少,热淋涩痛,暑湿泻痢,痰热咳嗽,吐血衄血,痈肿疮毒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(鲜品加倍);或捣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烂敷、绞汁涂或煎水洗。       
禁忌:精滑不固者禁服。       
       
名称:紫苏梗       
类别:理气药        
拼音:ZI SU GENG       
拉丁:Caulis Perillae       
别名: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杆       
药用部位:干燥茎       
药材性状:本品呈方柱形,四棱钝圆,长短不一,直径0.5~1.5cm。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,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,节部稍膨大,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。体 轻,质硬,断面裂片状。切片厚2~5mm,常呈斜长方形,木部黄白色,射线细密,呈放射状,髓部白色,疏松或脱落。气微香,味淡。       
栽培要点:       
产地:湖北、江苏、河南、四川、广西、山东、浙江       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除去杂质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       
地道沿革:       
性味归经:温;辛;归肺、脾经       
功能主治:理气宽中,止痛,安胎。用于胸膈痞闷,胃脘疼痛,嗳气呕吐,胎动不安。       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;或入丸、散。       
禁忌:       

名称:酸枣仁
类别:安神药
拼音:SUAN ZAO REN
拉丁:Semen Ziziphi Spinosae
别名:枣仁、酸枣核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,长5~9mm,宽5~7mm,厚约3mm。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,平滑有光泽,有的有裂纹。一面较平坦,中间有1条隆起 的纵线纹;另一面稍凸起。一端凹陷,可见线形种脐;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。种皮较脆,胚乳白色,子叶2,浅黄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淡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北、山西、陕西
采收加工:除去果肉及核壳,收集种子,晒干。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酸;归心、肝、胆经
功能主治:补肝,宁心,敛汗,生津。用于虚烦不眠,惊悸多梦,体虚多汗,津伤口渴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5g;研末,3~6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内有实邪郁火及肾虚滑泄梦遗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土茯苓
类别:
拼音:TU FU LING
拉丁:Rhizoma Smilacis Glabrae
别名:土萆薢、冷饭团、山牛、土苓、山硬硬、饭团根
药用部位:块茎
药材性状:本品略呈圆柱形,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,有结节状隆起,具短分枝,长5~22cm,直径2~5cm。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,凹凸不平,有坚硬的须根 残基,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,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,并有残留的鳞叶。质坚硬。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,厚l~5mm,边缘不整齐;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,粉 性,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;质略韧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。无臭,味微甘、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长江流域南部均有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须根,洗净,干燥;或趁鲜切成薄片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淡;归肝、胃经
功能主治: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。用于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瘰疬,疥癣,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,筋骨疼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60g;或入丸、散。或蒸露;或酿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禁忌:肝肾阴虚者慎服。忌犯铁器,服时忌茶。



名称:乌梅
类别:收涩药
拼音:WU MEI
拉丁:Fructus Mume
别名:梅实、熏梅、桔梅肉
药用部位:近成熟果实
药材性状: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3cm。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不平,基部有圆形果梗痕。果核坚硬,椭圆形,棕黄色,表面有凹点;种子扁卵形,淡黄色。气微,味极酸。
栽培要点:土壤要求不严,以土层深厚,富含腐植质,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。怕涝,耐干旱。用种子、嫁接、压条等方法繁殖。
产地:浙江、福建、云南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。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本经》列为中品。《别录》云:“梅实,生汉中川谷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今囊汉,川蜀、江湖、淮岭皆有之。”《本草衍义》曰:“熏之为 乌梅,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梅实采半黄者,以烟熏之为乌梅;青者盐淹曝干为白梅。”当前产浙江,福建最为有名。尤以浙江产的乌梅肉厚 色黑,质量最佳。
性味归经:平;酸、涩;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敛肺,涩肠,安蛔,生津。用于肺虚久咳,久痢滑肠,虚热消渴,蛔厥呕吐腹痛;道蛔虫症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,研末撒或调敷;或煎汤洗。
禁忌:表邪未解者禁服,内有实邪者慎用。不宜多食。 



名称:巴戟天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BA JI TIAN
拉丁: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
别名:巴戟、鸡肠风、兔子肠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为扁圆柱形,略弯曲,长短不等,直径0.5~2cm。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,具纵纹及横裂纹,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,质韧,断面皮部厚,紫色或淡紫色,易与木部剥离,木部坚硬,黄棕色或黄白色,直径1~5mm。无臭,味甘而微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广东、广西、福建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挖。洗净,除去须根,晒至六、七成干,轻轻捶扁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温;甘、辛;归肾、肝经
功能主治:补肾阳,强筋骨,祛风湿。用于阳痿遗精,宫冷不孕,月经不调,少腹冷痛,风湿痹痛,筋骨痿软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5g;或浸酒、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阴虚火旺及有湿热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天麻
类别:平肝息风药
拼音:TIAN MA
拉丁:Rhizoma Gastrodiae
别名:鬼督邮、明天麻、水洋芋、冬彭
药用部位:块茎
药材性状: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,略扁,皱缩而稍弯曲,长3~15cm,宽1.5~6cm,厚0.5~2cm。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 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,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。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;另端有圆脐形疤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较平坦,黄白色至淡棕 色,角质样。气微,味甘。
栽培要点:天麻为无根、无叶绿素的寄生植物,块茎常年潜居于土中,不能自养生活,必须依靠密环菌菌丝取得营养,生长发育。种植宜选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、富含腐殖质砂质壤土栽培。以无性繁殖为主,亦可有性繁殖。
产地:四川、云南、贵州
采收加工:冬春两季均可采挖。10月~11月采挖的为“冬麻”,体质坚实粗壮质量好,3-5月间采挖的为“春麻”体泡质松质量差。挖起后趁鲜洗去泥沙,再用谷壳加少量淘米水反复搓去块茎上的鳞片、粗皮等然后按大小分档,上笼
地道沿革:原名赤箭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生陈仓川谷、雍州及太山少室”。《开宝本草》云:“生郓州、利州、太山、劳山诸处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今汴京东西、湖南、淮南州郡皆有之。” 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云:“邵州、郓州者佳。”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肝经
功能主治:平肝息风止痉。用于头痛眩晕,肢体麻木,小儿惊风,癫痫抽搐,破伤风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研末,每次1-1.5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气血虚甚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太子参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TAI ZI SHEN
拉丁:Radix Pseudstellariae
别名:孩儿参、童参
药用部位:块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,稍弯曲,长3~10cm,直径0.2~0.6cm。表面黄白色,较光滑,微有纵皱纹,凹陷处有须根痕。顶端有茎痕。质硬而脆,断面平坦,淡黄白色,角质样;或类白色,有粉性。气微,味微甘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江苏、安徽、山东
采收加工: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。洗净,除去须根,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微苦;归脾、肺经
功能主治:益气健脾,生津润肺。用于脾虚体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虚弱,气阴不足,自汗口渴,肺燥干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;或蒸汁。
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。 



名称:王不留行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WANG BU LIU XING
拉丁:Semen Vaccariae
别名:不留行、王不流行、箭金花,金剪刀草、麦篮子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本品呈球形,直径约2mm。表面黑色,少数红棕色,略有光泽,有细密颗细密颗粒状突起,一侧有1凹陷的纵沟。质硬。胚乳白色,胚弯曲成环,子叶2。无臭,味微涩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江苏、河北、山东
采收加工:夏季果实成熟。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苦;归肝、胃经
功能主治:活血通经,下乳消肿。用于乳汁不下,经闭,痛经,乳痈肿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,水或香油调敷。
禁忌: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丹参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DAN SHEN
拉丁:Radix et Rhizoma Salviae Miltiorrhizae
别名:赤参、紫丹参、红根、活血根、红参、血参根
药用部位:根及根茎
药材性状:本品根茎短粗,顶端有时残留茎基。根数条,长圆柱形,略弯曲,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,长10~20cm,直径0.3~lcm。表面棕红色或暗棕 红色,粗糙,具纵皱纹。老根外皮疏松,多显紫棕色,常呈鳞片状剥落。质硬而脆,断面疏松,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,皮部棕红色,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,导管束 黄白色,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 栽培品较粗壮,直径0.5~1.5cm。表面红棕色,具纵皱,外皮紧贴不易剥落。质坚实,断面较平整,略呈角质样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北、山西、甘肃
采收加工:春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泥沙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苦;归心、肝经
功能主治:祛瘀止痛,活血通经,清心除烦。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瘴瘕积聚,胸腹刺痛,热痹疼痛,疮疡肿痛,心烦不眠;肝脾肿大,心绞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(大剂量30g)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熬膏涂敷或煎水洗。
禁忌:月经过多而无瘀血者禁服,孕妇慎服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 



名称:木瓜
类别:祛风湿药
拼音:MU GUA
拉丁:Fructus Chaenomelis
别名:木瓜实、铁脚梨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
药材性状:本品长圆形,多纵剖成两半,长4~9cm,宽2~5cm,厚1~2.5cm。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,有不规则的深皱纹;剖面边缘向内卷曲,果肉红棕色,中心部分凹陷,棕黄色;种子扁长三角形,多脱落。质坚硬。气微清香,味酸。
栽培要点: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。用种子、分株或扦插繁殖。
产地:安徽、四川、湖北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收。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,对半纵剖,晒干。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山阴兰亭尤多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今处处有之,而宣城者为佳。其木状若柰,花生于春未而深红色,其实 大者如瓜,小者如拳。上黄似着粉。宣人种莳尤谨,遍满山谷。始实成则镞纸花粘于上,夜露日烘,渐变红,花文如生。本州以充土贡,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。榠楂 酷类木瓜,但看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如木瓜,无者为 楂也。”《本草衍义》云:“西洛大决瓜,其味和美,至熟止青白色,入药绝有功,胜宣城者,味淡。”现今 仍以安徽宣城所产宣木瓜为优,最为道地。
性味归经:温;酸;归肝、脾经
功能主治:平肝舒筋,和胃化湿。用于湿痹拘挛,腰膝关节酸重疼痛,吐泻转筋,脚气水肿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禁忌:湿热偏盛,小便淋闭者慎服。不可多服。 



名称:菊花
类别:解表药
拼音:JU HUA
拉丁:Flos Chrysanthemi
别名:甘菊、家菊、白菊花、滁菊花、杭菊花、贡药花、甜菊花
药用部位:头状花序
药材性状:毫菊: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~3cm,离散。总苞碟状,总苞片3~4层,卵形或椭圆形,草质,黄绿色或褐绿色,外 面被柔毛,边缘膜质。花托半球形,无托片或托毛。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茎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,管状花多数,两性,位于中 央,为舌状花所隐藏,黄色,顶端5齿裂。瘦果不发育,无冠毛。体轻,质柔润,干时松脆。气清香,味甘、微苦。 滁菊: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类白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,管状花大多隐藏毫菊:呈倒圆锥形 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~3cm,离散。总苞碟状,总苞片3~4层,卵形或椭圆形,草质,黄绿色或褐绿色,外面被柔毛,边缘膜质。花托半 球形,无托片或托毛。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,管状花多数,两性.
栽培要点:
产地:浙江、河南、安徽
采收加工:9~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。阴干或焙干,或熏、蒸后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甘、苦;归肺、肝经
功能主治:疏散风热,平肝明目。用于风热感冒,头痛眩晕,目赤肿痛,眼目昏花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禁忌: 



名称:金银花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JIN YIN HUA
拉丁:Flos Lonicerae Japonicae
别名:忍冬花、银花、双花、二花、金藤花
药用部位:花蕾
药材性状:呈棒状,上粗下细,略弯曲,长2~3cm,上部直径约3mm,下部直径约1.5mm。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(贮久色渐深),密被短柔毛。偶见叶状 苞片。花萼绿色,先端5裂,裂片有毛,长约2mm。开放者花冠筒状,先端二唇形;雄蕊5个,附于筒壁,黄色;雌蕊1个,子房无毛。气清香,味淡、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我国南北均产
采收加工:夏初花开放前采摘。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甘;归肺、心、胃经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凉散风热。用于痈肿疗疮,喉痹,丹毒,热毒血痢,风热感冒,温病发热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20g(大剂量60g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禁忌: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鸡血藤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JI XUE TENG
拉丁:Caulis Spatholobi
别名:血风藤
药用部位:藤茎
药材性状:本品为椭圆形、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,厚0.3~lcm。栓皮灰棕色,有的可见灰白色斑,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。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,导管 孔多数;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,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~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;髓部偏向一侧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广西
采收加工:秋、冬二季采收。除去枝叶,切片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苦、甘;归肝经
功能主治:补血,活血,通络。用于月经不调,血虚萎黄,麻木瘫痪,风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(大剂量30g);或浸酒;或熬膏。
禁忌: 



名称:金钱草
类别:利水渗湿药
拼音:JIN QIAN CAO
拉丁:Herba Lysimachiae
别名:地钱、连钱草、铜钱草、金钱薄荷、一串钱、大叶金钱草、破铜钱
药用部位:全草
药材性状:本品常缠结成团,无毛或被疏柔毛。茎扭曲,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,有纵纹,下部茎节上有时具须根,断面实心。叶对生,多皱缩,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 形,长1~4cm,宽1~5cm,基部微凹,全缘;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,下表面色较浅,主脉明显突起,用水浸后,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;叶柄长 1~4cm。有的带花,花黄色,单生叶腋,具长梗。蒴果球形。气微,味淡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江南各省均产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采收。除去杂质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甘、咸;归肝、胆、肾、膀胱经
功能主治:清利湿热,通淋,消肿。用于热淋,沙淋,尿涩作痛,黄疸尿赤,痈肿疔疮,毒蛇咬伤;肝胆结石,尿路结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60g(鲜品加倍)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禁忌:皮肤过敏者,当慎用鲜品煎水熏洗。 



名称:决明子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JUE MING ZI
拉丁:Semen Cassiae
别名:草决明、羊明、马蹄决明、还瞳子、狗屎豆、假绿豆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决明: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,两端平行倾斜,长3~7mm,宽2~4mm。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,平滑有光泽。一端较平坦,另端斜尖,背腹面各有 1条突起的棱线,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种皮薄,子叶2,黄色,呈“S”形折曲并重叠。气微,味微苦。 小决明呈短圆柱形,较小,长3~5mm,宽2~3mm。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片宽广的浅黄棕色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安徽、广西、四川
采收加工:秋季采收成熟果实。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甘、苦、咸;归肝、肾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清热明目,润肠通便。用于目赤涩痛,羞明多泪,头痛眩晕,目暗不明,大便秘结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(大剂量30g);或入丸、散;或泡茶饮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禁忌:脾虚便溏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鸡骨草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JI GU CAO
拉丁:Herba Abri
别名:黄头草、大黄草、黄仔蔃
药用部位:全株
药材性状:本品根多呈圆锥形,上粗下细,有分枝,长短不一,直径0.5~1.5cm;表面灰棕色,粗糙,有细纵纹,支根极细,有的断落或留有残基;质硬。 茎丛生,长50~lOOcm,直径约0.2cm;灰棕色至紫褐色,小枝纤细,疏被短柔毛。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8~11对,多脱落,小叶矩圆形,长 0.8~1.2cm,先端平截,有小突尖,下表面被伏毛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广东、广西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挖。除去泥沙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凉;甘、微苦;归肝、胃经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舒肝止痛。用于乳痈,黄疸,热淋,肝气郁结,风湿骨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禁忌:本品种子有毒,用时须摘除豆荚,以免中毒。 



名称:桃仁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TAO REN
拉丁:Semen Persicae
别名:桃核仁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呈扁长卵形,长1.2~1.8cm,宽0.8~1.2cm,厚0.2~0.4cm。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密布颗粒状突起。一端尖,中部膨大,另 端钝圆稍偏斜,边缘较薄。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,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,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。种皮薄,子叶2,类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 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全国各地均产
采收加工:果实成熟后采收。除去果肉及核壳,取出种子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苦、甘;归心、肝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活血祛瘀,润肠通便。用于经闭,痛经,瘕瘕痞块,跌扑损伤,肠燥便秘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,打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研细蜜、油调敷。
禁忌:孕妇及无瘀血血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芡实
类别:收涩药
拼音:QIAN SHI
拉丁:Semen Euryales
别名:鸡头实、鸡头、水流黄、鸡头果、苏黄、黄实、鸡嘴莲
药用部位:成熟种仁
药材性状:本品呈类球形,多为破粒,完整者直径5~8mm。表面有棕红色内种皮,一端黄白色,约占全体1/3,有凹点状的种脐痕,除去内种皮显白色。质较硬,断面白色,粉性。无臭,味淡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湖南、江西、安徽
采收加工: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。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,洗净,再除去硬壳(外种皮)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涩;归脾、肾经
功能主治:益肾固精,健脾止泻,除湿止带。用于梦遗滑精,遗尿尿频,脾虚久泻,白浊,带下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;或入丸、散,亦可适量煮粥食。
禁忌:食滞不化者慎服,大小便不利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牡蛎
类别:平肝息风药
拼音:MU LI
拉丁:Concha Ostreae
别名:蛎蛤、左顾牡蛎、牡蛤、海蛎子壳、海蛎子皮、左壳
药用部位:贝壳
药材性状:近江牡蛎:呈圆形、卵圆形或三角形等。右壳外面稍不平,有灰、紫、棕、黄等色,环生同心鳞片,幼体者鳞片薄而脆,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,内面 白色,边缘有的淡紫色。 长牡蛎:呈长片状,背腹缘几平行,长10~50cm,高4~15cm。右壳较小,鳞片坚厚,层状或层纹状排列。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,淡紫色、灰白色或 黄褐色;内面瓷白色,壳顶二侧无小齿。左壳凹陷深,鳞片较右壳粗大,壳顶附着面小。质硬,断面层状,洁白。无臭,味微咸。 大连湾牡蛎:呈类三角形,背腹缘呈八字形。右壳外面淡黄色,具疏松的同心鳞片,鳞片起伏成波浪状,内面白色。左壳同心鳞片坚厚,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,明 显,内面凹下呈盒状,铰合面小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我国沿海一带均产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集。去肉,洗净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咸;归肝、胆、肾经
功能主治:平肝潜阳,软坚散结,收敛固涩。用于惊悸失眠,眩晕耳鸣,瘰疬痰核,癓瘕痞块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,先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干撒或调敷。
禁忌:不宜多服久服,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。 



名称:川牛膝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CHUAN NIU XI
拉丁:Radix Cyathulae
别名:麻牛膝、甜牛膝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近圆柱形,微扭曲,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,长30~60cm,直径0.5~3cm。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,具纵皱纹、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。质韧,不易折断,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,维管束 点状,排列成数轮同心环。气微,味甜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、云南、贵州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除去芦头、须根及泥沙,烘或晒至半干,堆放回润,再烘干或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微苦;归肝、肾经
功能主治:逐瘀通经,通利关节,利尿通淋。用于经闭癓瘕,胞衣不下,关节痹痛,足痿筋挛,尿血血淋,跌扑损伤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9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
禁忌: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。 



名称:赤小豆
类别:利水渗湿药
拼音:CHI XIAO DOU
拉丁:Semen Phaseoli
别名:小豆、赤豆、红豆、红小豆、猪肝赤、杜赤豆、朱赤豆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赤豆:呈短圆柱形,两端较平截或钝圆,直径4~6mm。表面暗棕红色,有光泽,种脐不突起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广东、广西、江西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。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酸;归心、小肠经
功能主治:利水消肿,解毒排脓。用于水肿胀满,脚气肢肿,黄疽尿赤,风湿热痹,痈肿疮毒,肠痈腹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生研调敷;或煎汤外洗。
禁忌:本品渗利伤津,阴虚津伤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川贝母
类别:化痰止咳平喘药
拼音:CHUAN BEI MU
拉丁: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
别名:虻、黄虻、贝母、贝父、药实、苦花、苦菜、勤贝
药用部位:鳞茎
药材性状:松贝: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,高0.3~0.8cm,直径0.3~0.9cm。表面类白色。外层鳞叶2瓣,大小悬殊,大瓣紧抱小瓣,未抱部分呈新 月形,习称“怀中抱月”;顶部闭合,内有类圆柱形、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~2枚;先端钝圆或稍尖,底部平,微凹入,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,偶有残存 须根。质硬而脆,断面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 青贝:呈类扁球形,高0.4~1.4cm,直径0.4~1.6cm。外层鳞叶2瓣,大小相近,相对抱合,顶部开裂,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~3枚及细圆柱形的 残茎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、云南、甘肃
采收加工:11~12月间采挖。除去须根、粗皮及泥沙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苦、甘;归肺、心经
功能主治: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。用于肺热燥咳,干咳少痰,阴虚劳嗽,咯痰带血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9g;研末,1~1.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禁忌:脾胃虚寒及寒痰、湿痰者慎服。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 



名称:川芎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CHUAN XIONG
拉丁:Rhizoma Chuanxiong
别名:西芎、台芎、抚芎、京芎、贯芎
药用部位:根茎
药材性状: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,直径2~7cm。表面黄褐色,粗糙皱缩,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,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,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 状根痕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,散有黄棕色的油室,形成层呈波状环纹。气浓香,味苦、辛。稍有麻舌感,微回甜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
采收加工: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,并略带紫色时采挖。除去泥沙,晒后炕干,再去须根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辛;归肝、胆、心包经
功能主治: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用于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腹痛,胸肋刺痛,跌扑肿痛,头痛,风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研末,每次1~1.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,或调敷,或煎汤漱口。
禁忌:月经过多,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;阴虚火旺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柴胡
类别:解表药
拼音:CHAI HU
拉丁:Radix Bupleuri
别名:柴草、北柴胡、红柴胡、硬柴胡、软柴胡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北柴胡: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,长6~15cm,直径0.3~0.8cm。根头膨大,顶端残留3~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,下部分枝。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,具纵皱纹、支根痕及皮孔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显纤维性,皮部浅棕色,木部黄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 南柴胡:根较细,圆锥形,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,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。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,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。质稍软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不显纤维性。具败油气。
栽培要点:宜选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或壤土种植为宜。盐碱地以及粘重排水不畅的地块不宜种植。用种子繁殖。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。
产地:辽宁、甘肃、河北
采收加工:播种后2~3年采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茎、叶及泥沙,干燥。
地道沿革:原名茈胡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生弘农川谷及冤句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今关陕、江湖间近道皆有之,以银州者为 胜。二月生苗甚香。茎青紫坚硬,微有细线。叶似竹叶而稍紧小,亦有似斜蒿者,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。七月开黄花,根淡赤色,似前胡而强。”《本草纲目》 云:“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,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,入药亦良,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,正如蒿根,强硬不堪使用。其苗有如韭叶者、竹叶者,以竹叶者为胜。其 如邪蒿者最下也。”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产湖北襄阳、郧阳各属、紫荆关,马山口等为上。”现今,北柴胡主产于河北、辽宁、河南等北部地区。南柴胡主产于湖 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区。
性味归经:微寒;苦;归肝、胆经
功能主治:和表解里,疏肝,升阳。用于感冒发热,寒热往来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子宫脱垂,脱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敷。
禁忌:真阴亏损、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穿心莲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CHUAN XIN LIAN
拉丁:Herba Andrographis
别名:一见喜、苦胆草、四方莲、金香草、苦草、印度草
药用部位:全草
药材性状:本品茎呈方柱形,多分枝,长50~70cm,节稍膨大;质脆,易折断。单叶对生,叶柄短或近无柄;叶片皱缩、易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披针形或卵状 披针形,长3~12cm,宽2~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下延,全缘或波状;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两面光滑。气微,味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华南、华北、西南
采收加工: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。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苦;归心、肺、大肠、膀胱经
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凉血,消肿。用于感冒发热,咽喉肿痛,口舌生疮,顿咳劳嗽,泄泻痢疾,热淋涩痛,痈肿疮疡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0g;研末,每次0.6~1.2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捣烂或制成软膏涂敷;或煎水滴眼、耳;或研末调敷。
禁忌:内服用量不宜过大。阳虚证及脾胃虚弱者慎服。



名称:赤芍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CHI SHAO
拉丁:Radix Paeoniae Rubra
别名:木芍药、红芍药、赤芍药、臭牡丹根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圆柱形,稍弯曲,长5~40cm,直径0.5~3cm。表面棕褐色,粗糙,有纵沟及皱纹,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,有的外皮易脱落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,皮部窄,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,有的有裂隙。气微香,味微苦、酸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全国各地均产
采收加工:春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根茎、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苦;归肝经
功能主治:清热凉血,散瘀止痛。用于温毒发斑,吐血衄血,目赤肿痛,肝郁胁痛,经闭痛经,?瘕腹痛,跌扑损伤,痈肿疮疡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(大剂量30g)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阳虚、血虚无瘀之证及痈疽已溃者慎服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 



名称:茯苓
类别:利水渗湿药
拼音:FU LING
拉丁:Poria
别名:茯灵、云苓、松薯、松苓
药用部位:菌核
药材性状:茯苓个:呈类球形、椭圆形、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显的皱缩纹理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颗粒性,有的具裂隙,外层淡棕色,内部白色,少数淡红色,有的中间抱有松根。无臭,味淡,嚼之粘牙。 茯苓皮:为削下的茯苓外皮,形状大小不一。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内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质较松软,略具弹性。 茯苓块: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块片状,大小不一。白色、淡红色或淡棕色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云南、四川、湖北
采收加工:多于7~9月采挖。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;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干,分别称为“茯苓皮”及“茯苓块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淡;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
功能主治:利水渗湿,健脾宁心。用于水肿尿少,痰饮眩悸,脾虚食少,便溏泄泻,心神不安,惊悸失眠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阴虚而无湿热、虚寒滑精、气虚下陷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番泻叶
类别:泻下药
拼音:FAN XIE YE
拉丁:Folium Sennae
别名:泻叶、泡竹叶
药用部位:叶
药材性状: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.5~5cm,宽0.4~2cm,全缘,叶端急尖,叶基稍不对称。上表面黄绿色,下表面浅黄绿色,无毛或近无毛,叶脉稍隆起。革质。气微弱而特异,味微苦,稍有黏性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埃及、广东、广西
采收加工: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取叶;尖叶番泻在果实成熟,剪下枝条,摘取叶片。阴干或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甘、苦;归大肠经
功能主治:泻热行滞,通便,利水。用于热结积滞,便秘腹痛,水肿胀满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6g,后下;或泡茶;或研末,1.5~3g。
禁忌:体虚、孕妇、经期及哺乳期禁服。用量过大,易致腹痛、恶心呕吐。 


名称:黄连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HUANG LIAN
拉丁:Rhizoma Coptidis
别名:王连、支连
药用部位:根茎
药材性状:味连:多集聚成簇,常弯曲,形如鸡爪,单枝根茎长3~6cm,直径0.3~0.8cm。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,粗糙,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、须根及 须根残基,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,习称“过桥”。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,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。质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,木部鲜黄色或 橙黄色,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有的中空。气微,味极苦。 雅连:多为单枝,略呈圆柱形,微弯曲,长4~8cm,直径0.5~lcm。“过桥”较长。顶端有少许残茎。 云连:弯曲呈钩状,多为单枝,较细小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湖北、四川、云南四川云南
采收加工:秋季采挖。除去须根及泥沙,干燥,撞去残留须根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苦;归心、脾、胃、肝、胆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用于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疽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疗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g;研末,每次0.3~0.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、熬膏涂、浸汁用。
禁忌:胃虚呕恶,脾虚泄泻,五更肾泻者,均慎服。 



名称:灵芝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LING ZHI
拉丁:Ganoderma
别名:三秀、芝
药用部位:子实体
药材性状:赤芝:外形呈伞状,菌盖肾形、半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10~18cm,厚1~2cm。皮壳坚硬,黄褐色至红褐色,有光泽,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 纹,边缘薄而平截,常稍内卷。菌肉白色至淡棕色。菌柄圆柱形,侧生,少偏生,长2~15cm,直径1~3.5cm,红褐色至紫褐色,光亮。孢子细小,黄褐 色。气微香,味苦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
采收加工:全年采收。除去杂质,剪除附有朽木、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,阴干或在40~50℃烘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肺、肝、肾经
功能主治:补气安神,止咳平喘。用于眩晕不眠,心悸气短,虚劳咳喘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;研末,每次3~6g;或浸酒。
禁忌:实证慎服。 



名称:龟甲胶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GUI JIA JIAO
拉丁:Colla Carapacis et Plastri Testudinis
别名:龟胶、龟版胶、龟版膏
药用部位:甲壳
药材性状:为四方形的扁块,长约2.6cm,宽约2.5cm,厚约0.8cm,褐色略带微绿,上面有老黄色略带猪鬃纹之“油头”,对光视之,透明,洁净如琥珀。质坚硬。以松脆、透明者为佳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浙江、湖北、湖南
采收加工:宰杀时收集。甲壳煎熬而成胶块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、咸;归心经
功能主治:滋阴、补血,止血。用于阴虚血亏,劳热骨蒸,吐血,衄血,烦热惊悸,肾虚腰痛,脚膝痿弱,崩漏,带下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烊化,5~15g。
禁忌:胃有寒湿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阿胶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E JIAO
拉丁:Colla Corii Aaini
别名:傅致胶、盆覆胶、驴皮胶
药用部位: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
药材性状: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,通常长约8.5cm,宽约3.7cm,厚约0.7或1.5cm。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平滑,有光泽。对光照视略透明。质坚脆易碎,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平滑,有光泽。气微弱,味微甜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山东、浙江、河北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收集。将驴皮置水中漂泡,去毛,切成小块,放于锅中加水煎熬3昼夜,待液汁稠厚取出,过滤,浓缩至稠膏状,冷凝后切成长方块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肺、肾、肝经
功能主治:补血,止血,滋阴润肠。用于血虚萎黄,眩晕,心悸;多种出血证;阴虚证及燥证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烊化兑服,5~10g;炒阿胶可入汤剂或丸、散。
禁忌: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者慎服。 



名称:何首乌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HE SHOU WU
拉丁: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
别名:地精、首乌、陈知白、红内消、马肝石、黄花乌根、小独根
药用部位:块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,长6~15cm,直径4~12cm。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,皱缩不平,有浅沟,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。体重,质坚 实,不易折断,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,显粉性,皮部有4~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,形成云锦状花纹,中央木部较大,有的呈木心。气微,味微苦而甘 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南、湖北、广西
采收加工:秋、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。削去两端,洗净,个大的切成块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苦、甘、涩;归肝、心、肾经
功能主治:解毒,消痈,润肠通便。用于瘰疬疮痈,风疹瘙痒,肠燥便秘;高血脂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20g;或熬膏、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涂,或煎水洗。
禁忌:大便便溏及有湿痰者慎服。忌铁器。



名称:远志
类别:安神药
拼音:YUAN ZHI
拉丁:Radix Polygalae
别名:葽绕、棘葾、苦远志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3~15cm,直径0.3~0.8cm。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,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、纵皱纹及裂纹,老根的横皱纹较密 更深陷,略呈结节状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棕黄色,木部黄白色,皮部易与木部剥离。气微,味苦、微辛,嚼之有刺喉感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北、山西、陕西
采收加工:春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苦、辛;归心、肾、肺经
功能主治:安神益智,祛痰,消肿。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、健忘惊悸,神志恍惚,咳痰不爽,疮疡肿毒,乳房肿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酒调敷。
禁忌:阴虚火旺、脾胃虚弱者慎服。用量不宜过大,以免引起恶心呕吐。 



名称:杜仲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DU ZHONG
拉丁:Cortex Eucommiae
别名:思仙、木绵、思仲、丝连皮、扯丝皮、丝绵皮
药用部位:树皮
药材性状: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,大小不一,厚3~7mm。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,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,有的树皮较薄,未去粗皮,可见明显的皮孔。内表面暗紫色,光滑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有细密、银白色、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。气微,味稍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、云南、贵州
采收加工:4~6月剥取。瓜去粗皮,堆置“发汗”至内皮呈紫褐色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甘;归肝、肾经
功能主治:补肝肾,强筋骨,安胎。用于肾虚腰痛,筋骨无力,妊娠漏血,胎动不安;高血压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;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阴虚火旺者禁服。 



名称:石决明
类别:平肝息风药
拼音:SHI JUE MING
拉丁:Concha Haliotidis
别名:九孔螺、千里光、真珠母
药用部位:贝壳
药材性状:杂色鲍:呈长卵圆形,内面观略呈耳形,长7~9cm,宽5~6cm,高约2cm。表面暗红色,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,螺旋部小,体螺部大,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,末端6~9个开孔,孔口与壳面平。内面光滑,具珍珠样彩色光泽。壳较厚,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无臭,味微咸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我国沿海一带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捕捉。去肉,洗净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咸;归肝经
功能主治:平肝潜阳,清肝明目。用于头痛眩晕,目赤翳障,视物昏花,青盲雀目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~30g,打碎先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煅研末水飞点眼。
禁忌:脾胃虚寒者慎服,消化不良、胃酸缺乏者禁服。

名称:西洋参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XI YANG SHEN
拉丁:Radix Quinquefolii
别名:西洋人参、洋参、西参、花旗参、广东人参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纺锤形、圆柱形或圆锥形,长3~12cm,直径0.8~2cm。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,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皮孔,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。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;多已折断。有的上端有根茎(芦头),环节明显,茎痕(芦碗)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(艼)或已折断。体重,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乎坦,浅黄白色,略显粉性,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,形成层环纹棕黄色,本部略呈放射状纹理。气微而特异,味微苦、甘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北
采收加工:秋季采挖。洗净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凉;甘、微苦;归心、肺、肾经
功能主治:补气养阴,清热生津。用于气虚阴亏,内热,咳喘痰血,虚热烦倦,消渴,口燥咽干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(另煎汁和服),3~6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。脾阳虚,寒湿中阻及湿热内蕴者禁服。

名称:当归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DANG GUI
拉丁:Radix Angelicae Sinensis
别名:干归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略呈圆柱形,下部有支根3~5条或更多,长15~25cm。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,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根头(归头)直径1.5~4cm,具环纹,上端圆钝,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;主根(归身)表面凹凸不平;支根(归尾)直径0.3~lcm,上粗下细,多扭曲,有少数须根痕。质柔韧,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皮部厚,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,木部色较淡,形成层环黄棕色。有浓郁的香气,味甘、辛、微苦。柴性大、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。
栽培要点:耐寒怕旱,喜土层深厚、疏松、排水良好、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;用种子繁殖,直播或育苗移栽。
产地:甘肃、陕西、四川
采收加工:秋末采挖。除去茎叶、须根及泥土,待水分稍蒸发后,扎把搭棚,以烟火慢慢熏干。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中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当归生陇西川谷。”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,多肉少枝,气香,名马尾当归,稍难得。西川北部当归,多根枝而细。”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今出当州、宕州、翼州、松州,宕州最胜,细叶者蚕头当归,大叶者马尾当归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 “当归生陇西川谷,今川蜀、陕西诸郡及江宁府、滁州皆有之,以蜀中者为胜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今陕,蜀,秦州,汶州诸处,人多栽莳为货。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,名马尾归,最胜他处。”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均以陕西出产者质量最佳。与现代当归主产区(岷县产最大,质量最优。)相一致。另滇西北栽培的当归以个大、体坚实、味香浓、色白肥润等,称之为“云归”
性味归经:温;甘、辛;归肝、心、脾经
功能主治: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。用于血虚萎黄,眩晕心悸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虚寒腹痛,肠燥便秘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,痈疽疮疡。酒当归活血通经。用于经闭痛经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;或熬膏、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热盛出血者禁服,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。 


名称:肉苁蓉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ROU CONG RONG
拉丁:Herba cistanches
别名:肉松蓉、纵蓉、地精、金笋、大芸
药用部位:带鳞叶的肉质茎
药材性状:本品呈扁圆柱形,稍弯曲,长3~15cm,直径2~8cm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,通常鳞叶先端已断,体重,质硬,微有柔性,不易折断,断面棕褐色,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,排列成波状环纹。气微,味甜、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
采收加工: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刚出土时采挖。除去花序,切段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甘、咸;归肾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补肾阳,益精血,润肠通便用于阳痿,不孕,腰膝酸软,筋骨无力,肠燥便秘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~15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
禁忌:相火偏旺、胃弱便溏、实热便结者禁服。 


名称:五味子
类别:收涩药
拼音:WU WEI ZI
拉丁: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
别名:玄及、会及、五梅子
药用部位:成熟果实
药材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5~8mm。表面红色、紫红色或暗红色,皱缩,显油润,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“白霜”。果肉柔软,种子1~2,肾形,表面棕黄色,有光泽,种皮薄而脆。果肉气微,味酸;种子破碎后,有香气,味辛、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。晒干或蒸后晒干,除去果梗及杂质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酸、甘;归肺、心、肾经
功能主治: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用于久嗽虚喘,梦遗滑精,遗尿尿频,久泻不止,自汗,盗汗,津伤口渴,短气脉虚,内热消渴,心悸失眠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6g;研末,1~3g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、调敷;或捣敷;或煎水洗。
禁忌:外有表邪、内有实热、或咳嗽初起、麻疹初发者禁服。 


名称:五加皮
类别:祛风湿药
拼音:WU JIA PI
拉丁:Cortex Acanthopanacis
别名:南五加皮
药用部位:根皮
药材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0.4~1.4cm,厚约0.2cm。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;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湖北、河南、安徽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采挖根部。洗净,剥取根皮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辛、苦;归肝、肾经
功能主治:祛风湿,补肝肾,强筋骨。用于风湿痹痛,筋骨痿软,小儿行迟,体虚乏力,水肿,脚气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,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为末敷。
禁忌:阴虚火旺者慎服。 


名称:补骨脂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BU GU ZHI
拉丁:Fructus Psoraleae
别名:胡韭子、破故纸、黑故子、胡故子、吉固子
药用部位:成熟种子
药材性状:本品呈肾形,略扁,长3~5mm,宽2~4mm,厚约1.5mm。表面黑色、黑褐色或灰褐色,具细微网状皱纹。顶端圆钝,有一小突起,凹侧有果梗痕。质硬。果皮薄,与种子不易分离;种子1枚,子叶2,黄白色,有油性。气香,味辛、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河南、四川、陕西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。晒干,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辛、苦;归肾、脾经
功能主治:补肾助阳,固精缩尿,暖脾止泻,纳气平喘。用于阳痿遗精,遗尿尿频,腰膝冷痛,肾虚作喘,五更泄泻;外用治白癜风,斑秃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~12g(大剂量30g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酒浸涂。
禁忌:阴虚火旺及大便燥结者慎服。 


名称:鸡内金
类别:消食药
拼音:JI NEI JIN
拉丁: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
别名:鸡肫内黄皮、鸡肫皮、鸡黄皮、鸡食皮、鸡合子、鸡中金、化石胆、化骨胆
药用部位:砂囊内壁
药材性状:本品为不规则卷片,厚约2mm。表面黄色、黄绿色或黄褐色,薄而半透明,具明显的条状皱纹。质脆,易碎,断面角质样,有光泽。气微腥,味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全国各地均产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收。杀鸡后,取出鸡肫,立即剥下内壁,洗净,干燥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平;甘;归脾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
功能主治:消食健胃,涩精止遗。用于食积不消,呕吐泻痢,小儿疳积,遗精、遗尿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9g;研末,1.5~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生贴。
禁忌:脾虚无积滞者慎服。 


名称:附子
类别:温里药
拼音:FU ZI
拉丁: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
别名:侧子、虎掌、熟白附子、黑附子、明附片、刁附、川附子
药用部位:子根的加工品
药材性状:盐附子:呈圆锥形,长4~7cm,直径3~5cm。表面灰黑色,被盐霜,顶端有凹陷的芽痕,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。体重,横切面灰褐色,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,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。气微,味咸而麻,刺舌。 黑顺片:为纵切片,上宽下窄,长1.7~5cm,宽0.9~3cm,厚0.2~0.5cm。外皮黑褐色,切面暗黄色,油润具光泽,半透明状,并有纵向导管束。质硬而脆,断面角质样。气微,味淡。 白附片:无外皮,黄白色,半透明,厚约0.3cm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、云南、湖北
采收加工: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。除去母根、须根及泥沙,除去母根、须根及泥沙,“习称“泥附子”。外皮,纵切成厚约0.3cm的片,用水浸漂,取出,蒸透,晒干,习称“白附片”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大热;辛、甘;归心、肾、脾经;毒
功能主治: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逐风寒湿邪。用于亡阳虚脱用于亡阳虚脱,肢冷脉微,阳痿,宫冷,心腹冷痛,虚寒吐泻,阴寒水肿,阳虚外感,寒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9g(回阳救逆可用18-30g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切片贴敷艾灸。
禁忌:阴虚阳盛,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。服药时不宜饮酒。不宜与半夏、瓜蒌、天花粉、贝母、白蔹、白及同用。 


名称:黄芪
类别:补益药
拼音:HUANG QI
拉丁:Radix Astragali
别名:蜀脂、百本、王孙、百药绵、绵黄耆、黄耆、箭芪、独根
药用部位:根
药材性状:本品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~90cm,直径1~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 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栽培要点:选择土层深厚,富含腐殖质的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栽种。用种子繁殖。
产地:内蒙古、山西、甘肃
采收加工:种后1~7年采收,春、秋二季采挖。切去根头,除去须根及泥土,晒至六至七成干时按大小捆成把,晒干。
地道沿革: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生蜀郡、山谷、白水、汉中。二月、十月采,阴干。”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第一出陇西、叨阳、 色黄白,甜美,今亦难得。次用黑水、宕昌者,色折肌肤粗,新者亦甘温补。又有蚕陵、白水者,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。又有赤色者可作膏帖。”《新修本草》云: “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,蜀汉不复采用。宜州、宁州者亦佳。”《本草图经》云:“今河东、陕西州郡多有之。 根长二三尺已来,独茎,或作丛生,枝干去地二 三寸,其叶疏作羊齿状,又如蒺藜苗。七月中开黄紫花,其实作荚子,长寸许。八月中采根用。”宋代《本草别说》云:“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,故名绵黄耆。” 《本草蒙筌》云:“绵耆出山西沁借鉴绵上同,此品极佳。” 《药物出产辨》云:“正芪产区分三处,一关东,二宁古塔,三卜奎。”当今黄芪药材主产山西,内蒙古及东北地区。质量为佳。
性味归经:微温;甘;归脾、肺经
功能主治:补气固表,利尿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,血虚痿黄,内热消渴;慢性肾炎蛋白尿,糖尿病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30g(大剂量120g);或入丸、散、膏。
禁忌:表实邪盛、湿阻气滞、肠胃积滞、阴虚阳亢、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禁服。 


名称:骨碎补
类别:活血化瘀药
拼音:GU SUI BU
拉丁:Rhizoma Drynariae
别名:猴姜、石毛姜、过山龙、石良姜、毛生姜、鸡姜、毛姜、申姜
药用部位:根茎
药材性状:本品呈扁平长条状,多弯曲,有分枝,长5~15cm,宽1~1.5cm,宽0.2~0.5cm。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,柔软如毛,经 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,两侧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,少数有叶柄残基及须根残留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红棕色,维管束呈黄色黄色点状,排 列成环。无臭,味淡、微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浙江、湖北、广东 、陕西
采收加工:全年均可采挖。除去泥沙,干燥,或再燎去茸毛(鳞片)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苦;归肝、肾经
功能主治:补肾强骨,续伤止痛。用于肾虚腰痛,耳鸣耳聋,牙齿松动,跌扑闪挫,筋骨折伤;外治斑秃,白癜风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20g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敷;或浸酒搽。
禁忌:阴虚内热者禁服。 


名称:青皮
类别:理气药
拼音:QING PI
拉丁: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
别名:青橘皮、青柑皮
药用部位:幼果及未成熟果实果皮
药材性状:四花青皮:果皮剖成4裂片,裂片长椭圆形,长4~6cm,厚0.1~0.2cm。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,密生多数油室;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粗糙,附黄白色或黄棕色小筋络。质稍硬,易折断,断面外缘有油室1~2列。气香,味苦、辛。 个青皮:呈类球形,直径0.5~2cm。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,微粗糙,有细密凹下的油室,顶端有稍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圆形果梗痕。质硬,断面果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厚0.1~0.2cm,外缘有油室1~2列,瓤囊8~10瓣,淡棕色。气清香,味酸、苦、辛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广东 福建 四川
采收加工:5~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。晒干,习称“个青皮”;7~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,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,除尽瓤瓣,晒干,习称“四花青皮”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温;辛、苦;归肝、胆、胃经
功能主治:疏肝破气,消积化滞。用于胸胁胀痛,疝气,乳核,乳痈,食积腹痛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气虚者慎服。 


名称:茵陈蒿
类别:利水渗湿药
拼音:YIN CHEN HAO
拉丁: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
别名:茵陈蒿、绵茵陈、绒蒿、马先、婆婆蒿、野兰蒿
药用部位:全草
药材性状:绵茵陈: 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茎细小,长1.5~2.5cm,直径0.1~0.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 质脆,易折断。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cm,宽约lcm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锐尖。气清香,味微苦。 茵陈蒿: 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~100cm,直径2~8mm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 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。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 状,1.2~1.5mm,直径1~1.2mm,有短梗;总苞片3~4层,卵形,苞片3裂;外层雌花6~10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~10个。瘦果 长圆形,黄棕色。气芳香,味微苦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陕西、山西、安徽
采收加工: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。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茵陈蒿”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微寒;苦;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
功能主治:清湿热,退黄疸。用于黄疸尿少,湿疮瘙痒;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15g(大剂量60g)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禁忌: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、萎黄禁服。 


名称:白及
类别:止血药
拼音:BAI JI
拉丁:Rhizoma Bletillae
别名:甘根、白根、白芨、冰球子、君秋子、白鸡儿、千年棕
药用部位:块茎
药材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,多有2~3个爪状分枝,长1.5~5cm,厚0.5~1.5cm。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,上面有凸起的茎痕,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,角质样。无臭,味苦,嚼之有黏性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四川、贵州、湖南
采收加工:夏、秋二季采挖。除去须根,洗净,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,晒至半干,除去外皮,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苦、甘、涩;归肺、胃、肝经
功能主治:收敛止血,消肿生肌。用于咳血吐血,外伤出血,疮疡肿毒,皮肤皲裂;肺结核咳血,溃疡病出血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~12g;研末,每次1.5~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涂。
禁忌:外感及内热壅盛者禁服,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 


名称:莲子心
类别:收涩药
拼音:LIAN ZI XIN
拉丁:Plumula Nelumbinis
别名:薏、苦薏、莲薏、莲心
药用部位:幼叶及胚根
药材性状:本品略呈细棒状,长1~1.4cm,直径约0.2cm。幼叶绿色,一长一短,卷成箭形,先端向下反折,两幼叶间可见细小胚芽。胚根圆柱形,长约3mm,黄白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有数个小孔。气微,味苦,
栽培要点:
产地: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取出、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苦;归心、肾经
功能主治:清心安神,交通心肾,涩精止血。用于热人心包,神昏谵语,心肾不交,失眠遗精,血热吐血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g;或入丸、散。
禁忌:脾胃虚寒者禁服。 


名称:葱白
类别:解表药
拼音:Cong Bai
拉丁:Bulbus Allii Fistulosi
别名:葱茎白(《纲目》)、葱白头(《药品化义》)。 葱(《诗经》)又名:和事草(《清异录》)、芤、菜伯、鹿胎(《纲目》)、火葱(《草木便方》)、大葱(北京)、四季葱。
药用部位:鳞茎
药材性状:以鳞茎粗大而长、气味辛烈者为佳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全国各地均有栽植。
采收加工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、叶及外膜,鲜用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味辛,性温。归肺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:发表散寒,通阳,解毒,杀虫。
用法用量:9-15g。
禁忌:表虚多汗者慎服。 


名称:分心木
类别:收涩药
拼音:Fen Xin Mu
拉丁:Semen Juglandis
别名:胡桃衣,胡桃夹,胡桃隔
药用部位:胡桃果核的干燥木质隔膜
药材性状:本品多破碎成半圆形片状或不规则片状,完整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2.5~3cm。表面棕色至浅棕褐色,稍有光泽,边缘不整齐,上中部有一卵 圆形或椭圆形孔洞,长约占隔膜直径1/2,边缘增厚处呈棕褐色,增厚部分汇合延伸至基部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。气微,味微涩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主产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。
采收加工: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苦、涩,平。归脾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:补肾涩精。用于肾虚遗精,滑精,遗尿,尿血,带下,泻痢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禁忌: 


名称:浙贝母
类别:化痰止咳平喘药
拼音:ZHE BEI MU
拉丁: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
别名:土贝母、象贝、浙贝、象贝母、大贝母
药用部位:鳞茎
药材性状:大贝: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,略呈新月形,高1~2cm,直径2~3.5cm。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,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,被有白色粉末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白色至黄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 珠贝:为完整的鳞茎,呈扁圆形,高1~1.5cm,直径1~2.5cm。表面类白色,外层鳞叶2瓣,肥厚,略似肾形,互相抱合,内有小鳞叶2~3枚及干缩的残茎。 浙贝片: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。椭圆形或类圆形,直径1~2cm,边缘表面淡黄色,切面平坦,粉白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粉白色,富粉性。
栽培要点:喜温暖湿润,雨量充沛的气候,怕涝,怕冻,怕水浸。以阳光充足、土层深厚、肥沃、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宜。用鳞茎或种子繁殖。
产地:浙江、江苏、安徽
采收加工: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,洗净。大小分开,大者除去芯芽,习称“大贝”;小者不去芯芽,习称“珠贝”。分别撞擦,除去外皮,拌以煅过的贝壳粉,吸去擦出的浆汁,干燥。
地道沿革:贝母之名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中品。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此叶似大蒜。四月蒜熟时采良。……出润州者最佳,江南诸州亦有。”到了明代张景岳认识 到浙贝母与川贝母功效不同,在临床加以区别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正式将川贝、浙贝分条记载,并云:“浙贝出象山,俗称象贝母。”
性味归经:寒;苦;归肺、心经
功能主治:清热散结,化痰止咳。用于风热犯肺,痰火咳嗽,肺痈,乳痈,瘰疬,疮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禁忌:寒痰、湿痰及脾胃虚弱者慎服。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 


名称:秦皮
类别:清热药
拼音:QIN PI
拉丁:Cortex Fraxini
别名:秦白皮、蜡树皮、苦榴皮
药用部位:茎皮
药材性状:枝皮:呈卷筒状或槽状,长10~60cm,厚1.5~3mm。外表面灰白色、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,平坦或稍粗糙,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,有的具分枝痕。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,平滑,质硬而脆,断面纤维性,黄白色。无臭,味苦。 干皮:为长条状块片,厚3~6mm。外表面灰棕色,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。质坚硬,纤维性较强。
栽培要点:
产地:辽宁、吉林、河南
采收加工:春、秋二季剥取。晒干。
地道沿革:
性味归经:寒;苦、涩;归肝、胆、大肠经
功能主治:清热燥湿,收涩,明目。用于热痢,泄泻,赤白带下,目赤肿痛,目生翳膜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12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取汁点眼。
禁忌:脾胃虚寒者禁服。

武术、经脉与穴位的关系

武术、经脉与穴位的关系

【十二经脉】
指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,包括手阳明、手少阳、手太阳、手太阴、手厥阴、手少阴、足阳明、足少阳、足太阳、足阴、足厥阴、足少阴共十二经脉。十二经 脉运行于一身内外,遍布各处,不论是四肢、躯干、内脏无所不到。这十二经脉同人体内的脏腑均各有联系,是人身血气外运、内外统一的主要循环通路,所以又名 为十二正经,并以此构成经络学说的主体。
古人观察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和其大小的发展过程,发现阴阳的消长各可分为三个阶段。阳的方面:少阳是阳气之始,太阳是阳气之盛,阳明是太少两阳相合而 成;阴的方面:少阴是阴气初生,太阴是阴气隆盛,厥阴是太少两阴之交尽。这样这将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,再配属手足而成手三阴、手三阳、足三阴、足三阳 合为十二经。这种阴阳的概念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属性相配合,以外为阳,内为阴;背为阳、腹为阴;腑为阳、脏为阴作原则,结合经络的循行分布与内脏的关 系,定出了十二经脉的名称。例如循行于上肢有关,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脏有关,所以定名为手太阴肺经;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,因其和大肠经。其余类推。


十二经脉都有一定的顺逆循行方向,并且相互衔接彼此通气。据古籍载,“手之三阴,从脏走手;手之三阳,从手走头;足之三阳,从头走足;足之三阴,从足 走腹”这种循行的走向规律,若以躯干为中心,手三阳、足三阴自肢体的远端行向躯干,是向心性的经脉;手三阴、足三阳自躯干部走向四肢远端,故是远心性 的经脉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,十二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和通行营卫气血,沟通四肢百骸、头面躯干,五官九窍,将人身组成一个上下左右、内外统一的有机活体, 十分重要。根据经脉和脏腑的关系,还可以探究和判断人的病理状态,在临床上有诊断必治疗的重要价值。


【奇经八脉】
人体上的八条经脉,分别为冲脉、任脉、督脉、带脉、阴维脉和阳维脉等因其不拘于十二经脉,无表里配属五行干支,所以称为奇经。在作用上虽然每经各有 所异,但是总的来说,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。假使以自然界的物象来作比喻的话,则十二经脉犹如江河的干道,而奇经八脉则是调节流量的湖泊。所以李时珍 说:“正经之脉隆盛,则溢于奇经,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,沟渠溢满,流于湖泽。” 奇经八脉的分布纵横于全身,皆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。其中冲脉、任 脉、督脉皆起于胞中,而出于会阴之间,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,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,相接于齿缝中龈交穴,分之则为任督二脉,合之则为一体,以象征地理上子午 南北现象;冲脉由会阴出气街,并足少阴绕络口唇;此三脉同起而异行,一源而三歧,都为带脉所经束;
由于奇经之中除了任、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,其它各经都没有自己的穴位,而附于它经,以它经的腧穴作本经的穴位,所以奇者也有“寄”的含义。新派武侠小说中,多有“打通”任督二脉的说法,认为这样即可令人功力大进,甚至力量用之不竭,此系小说家言,不足信。


【点穴】

武术中的稀传秘技或医学中的疗疾治病手段。人体有多条经络,其作用为运行气血,沟通内外联系,是全身的调节系统。经络上的穴位是人体生命活动 中的关键之点。武术点穴功夫的理论,就是建立在上述传统中医理论上。点穴理论认为,对于人体一些重要穴位用力击打,造成一定的损伤,可以产生令人劲力丧 失、呼吸困难等作用,再施以妙法,则又可恢复正常。这些主要穴位一般合称三十六要穴,分别为哑穴、死穴、瘫穴、晕穴、狂动穴等。点穴方法亦有多样,用手直 接点击,以器械击打,甚至凌空遥点;点穴还有变时取穴,即根据时间变化在一定时辰内点击相应的穴位,往往可以收到奇效。
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。再人体组织上的交汇扦接处必有穴位。若干经脉交汇处为要穴。如果要害穴受伤,气滞血淤,人体就会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,甚至死亡。认识穴位,掌握穴位的所在经络和位置,百无一错,才能凑效。 
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,309个双穴,50个经外奇穴,共720个穴位。五脏合于五行之生克: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十二经常脉合于十二时辰:子、丑、、、亥。各穴位合于周天位置,以统帅全身之机枢。 
人体周身有108个要穴。其中36个穴是致命穴,亦称“死穴”。死穴又分为软麻、昏眩、经和重4种穴,各种皆有9个穴。生死搏斗当中,作为“杀手”使用。
一。头颈部位要穴(9个) 
1。 百会穴 
位置: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(后头顶) 
经属:督脉,为手足三阳、督脉之会,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。 
2。 神庭穴 
位置: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。(眉心向上入发际) 
经属:督脉,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。被击中后头晕脑涨。 
3。 太阳穴 
位置: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。(同眼保健操) 
经属:寄穴,被点中后头昏、眼黑耳鸣。 
4。 耳门穴 
位置:在耳屏上切迹前、张口呈现凹陷处。(太阳穴后下方,耳中上方,摸之有凹陷感) 
经属:手少阳三焦经,被点中后,耳鸣头晕倒地。 
5。 睛明穴 
位置:眼内眦角上方0.1寸处。(同眼保健操)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为足太阳、足阳明、阳跷、阴跷五脉之会。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。 
6。 人中穴 
位置:人中沟偏上(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\3处) 
经属:督脉。为手、足阳明,督脉之会。被点中后头昏眼花。 
7。 哑门穴 
位置:顶部后正中线上,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。(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) 
经属:督脉。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,被点中后,冲击延髓中枢,失哑、头晕、倒地不省人事。 
8。 风池穴 
位置:我晕~~~~~ (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,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\2处) 
经属: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。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,昏迷不醒。 
9。 人迎穴 
位置:喉结旁开1.5寸。 
经属:足阳明胃经,被点中后气滞血淤、头晕。 
二、胸腹部要穴(14个) 
1。 膻中穴 
位置:体前正中线,两乳头中间。 
经属:任脉。足太阴,手太阳、少阳;任脉之会。击中内气散乱,神志不清。 
2。 鸠尾穴 
位置:脐上七寸,剑突下半寸。(膻中穴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) 
经属:任脉。系任脉之络穴。击中腹壁动、静脉、及肝、胆,震动心脏,血滞而亡。 
3。 巨阙穴 
位置:体前正中线,脐上六寸处。 
经属:任脉、心之募穴。击中冲击肝、胆、震动心脏而亡。 
4。 神阙穴 
位置:就是肚脐眼。 
经属:任脉。击中,冲击肋间神经,震动肠管,膀胱,伤气身体失灵。 
5。 气海穴 
位置:体前正中线,脐下一寸半。 
经属:任脉。击中冲击腹壁,动静脉和肋间,破气血淤,身体失灵。 
6。 关元穴 
位置:脐下三寸处。 
经属:任脉、系三阴、任脉之会,小肠之募穴。击中冲击腹壁下动、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,气滞血淤。 
7。 终极穴 
位置:体前正中线,脐下四寸。 
经属:任脉、系足三阴、任脉之会,膀胱之募穴。击中冲击腹壁动、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,伤气机。 
8。 曲骨穴 
位置: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。
经属:任脉,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。击中伤周天气机,气滞血淤。 
9。 鹰窗穴 
位置: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。(从锁骨数下来第三根肋骨处向两侧平移至乳头上方) 
经属:足阳明胃经。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、静脉,震动心脏停止供血、休克。 
10。乳中穴 
位置:乳头中央。 
经属:足阳明胃经。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。 
11。乳根穴 
位置: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。 
经属:足阳明胃经,左侧内为心脏。击中冲击心脏,休克易亡。 
12。期门穴 
位置:第六肋。 
经属:肝经,肝之募穴。足太阴,厥阴,阴维之会。击中冲击肝、脾,震动隔肌、气滞血淤。 
13。章门穴 
位置:在腋中线,第一浮肋前端,曲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。 
经属:足厥阴肝经,系足太阴、厥阴,阴维之会。击中因内部右侧为肝脏,左侧当脾下方,故击中后冲击肝脏,破坏隔肌膜,阻血伤气。 
14。商曲穴 
位置:腹中部当任脉、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。 
经属:足少阴肾经,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。击中肋神经和腹壁动脉、震动肠管,伤气滞血。 
三。背腰骶部的要穴 
1。肺俞 
位置: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(脊椎边)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第三肋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心肺、破气机。 
2。厥阴俞 
位置: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、肺,破气机,易亡。 
3。心俞 
位置: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脏,破血伤气。 
4。肾俞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伤气机,易截瘫。 
5。命门 
位置: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。点中,冲击脊椎破气机,易截瘫。 
6。志室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腰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肾脏,伤内气。 
7。气海俞 
位置: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阻血破气。 
8。尾闾 
位置:属骨端与肛门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、督脉之络穴,别走任脉。点中,阻碍周天气机,丹田气机不升。 
三。背腰骶部的要穴 
1。肺俞 
位置: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(脊椎边)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第三肋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心肺、破气机。 
2。厥阴俞 
位置: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、肺,破气机,易亡。 
3。心俞 
位置: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脏,破血伤气。 
4。肾俞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伤气机,易截瘫。 
5。命门 
位置: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。点中,冲击脊椎破气机,易截瘫。 
6。志室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腰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肾脏,伤内气。 
7。气海俞 
位置: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阻血破气。 
8。尾闾 
位置:属骨端与肛门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、督脉之络穴,别走任脉。点中,阻碍周天气机,丹田气机不升。 
三。背腰骶部的要穴 
1。肺俞 
位置: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(脊椎边)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第三肋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心肺、破气机
2。厥阴俞 
位置: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、肺,破气机,易亡。 
3。心俞 
位置: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心脏,破血伤气。 
4。肾俞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伤气机,易截瘫。 
5。命门 
位置: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。点中,冲击脊椎破气机,易截瘫。 
6。志室 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腰动、静脉和神经,震动肾脏,伤内气。 
7。气海俞 
位置: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。5寸。 
经属:足太阳膀胱经。点中,冲击肾脏,阻血破气。 
8。尾闾 
位置:属骨端与肛门之间。 
经属:督脉、督脉之络穴,别走任脉。点中,阻碍周天气机,丹田气机不升。 
四、上、下肢要穴 
1。肩井 
位置:在大椎穴穴与肩峰连结三中点,肩部最高处。 
经属:足少阳胆经,系手少阳、足少阳、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。点中,半身麻木。 
2。太渊 
位置:仰掌、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。 
经属:手太阴肺经。肺之原穴,百脉之会。点中,阻止百脉,内伤气机。 
3。足三里 
位置:外膝眼下三寸,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。 
经属:足阳明胃经,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。点中,下肢麻木、不灵。 
4。三阴交 
位置: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。 
经属:足太阳脾经,系足太阴、厥阴、少阴之会。点中,下肢麻木、不灵,伤丹田气。 
5。涌泉 
位置:足掌心三分之处,当曲足指时出现凹陷处。 
经属:足少阴肾经。点中,伤丹田气,气机不能上升,破轻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