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ly 27, 2012

苓桂剂

苓桂剂类方



桂剂类方
   《伤寒论》苓桂剂类方包括:
   苓桂术甘汤, 苓桂棗甘汤, 茯苓甘草汤(苓桂姜甘汤),五苓散。
 
  苓桂剂的适应范围,基本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病变。
关于水液代谢:
《伤寒论》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:
1,肾阳虚衰,或者膀胱气化失司。
2,脾阳(气)不足,土不制水,水邪上逆。
3,心阳不足,水邪上凌心胸。

(一)类方:
一,苓桂术甘汤 (苓桂剂的代表方):
  
  “ 伤寒,若吐、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”--(67條)

     伤寒误治,(正治---汗法)。误吐---伤胃、或者误下---伤脾 。心脾阳气损伤,土不制水,下焦水邪因此上逆(不同于上冲之奔豚)。
      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(心下胸部胀满,胸闷,心悸)---水邪阻遏胸中阳气。
      头眩-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。

      脉沉紧---病不属表寒,而是里有水饮。故脉不浮紧。
      发汗(犯虚虚之戒)-伤经脉之气,经脉之气不利。
     “身为振振摇者”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,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以后的变证,(病机同82条),同属阳虚水停,可用真武汤治疗。
    《金匮》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“温药和之”,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。
   咳喘(痰饮)轻者---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,病之重心在脾,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;
     痰饮重者,病之重心在肾,用真武汤温化。

    水寒射肺---外寒内饮(咳喘,吐大量泡沫清稀痰)。小青龙汤-散外寒,化内(肺)饮。
    小青龙汤-辛温燥烈药过多,不可久用。三,四付以内观察,水饮未化尽,苓桂术甘汤善后。

    本方衍化方:苓桂味甘汤,苓桂苡甘汤,苓桂杏甘汤。
     临床用苓桂术甘汤:
  1,心脏病,心肺功能差,胸闷,喘,心悸;
  2,老年性咳喘,小青龙汤的善后方。“小青龙汤治其急,苓桂术甘善其后”。
  3,眩晕-心脾阳虚,水邪上逆(如美尼尔等);无原因的眩晕,不一定四症均有,为心脾阳虚,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。

二,苓桂枣甘汤
  “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”(65條)
    成因:发汗后,心阳被伤。
    病机:汗为心之液。发汗后,心阳被伤,不能下温脾肾,其人脐下悸,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。

    发汗后根据人的体质不同,弱者先伤之:
    平素心阳不足,先伤心;  脾阳不足,先伤脾…。下焦水邪,乘虚上冲。
 
    奔豚症:气从少腹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。

  “脐下悸”水邪与正气相争,见腹部肌肉不自主,无规律地跳动;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性增高,可能由于组织间隙水液增多所致。多种表现不尽相同。“脐下悸”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。
   苓桂枣甘汤培土,泄水,安肾。心阳得复,肾水得平,脐下悸自止,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。
    苓桂枣甘汤在《伤寒论》中用于:
    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,欲作奔豚。
    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,发作奔豚。


三,苓桂姜甘汤(即《伤寒论》之茯苓甘草汤)
   中焦蓄水症-----和五苓散证的下焦蓄水证有本质的区别。
   苓桂术甘汤---去白术加生姜。

   “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。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”(356条)
   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(73条) 
   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(127) 
  通過上面的條文分析,茯苓甘草汤之 主症有:
1.胃脘胀满,心下悸动---胃阳和水邪相博。
2.厥:水邪阻滞中阳,中阳不达四末,阴阳之气不相顺接。
 
  鉴别:

1.口渴----水蓄下焦,津不上承----(膀胱主司全身气化机能)故口渴----五苓散。
      水停中焦胃脘,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,故口不渴---茯苓甘草汤。

2.小便-----膀胱气化不利,故可见小便不利---五苓散;
      水停中焦胃脘,没有影响到气化机能,故小便利----茯苓甘草汤。

   治疗:
  
    温化水饮相同,但:

    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;   
    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。


四.五苓散:
  
    组成: 白术,泽泻,猪苓,茯苓,桂枝。 (本方注意药量----泽泻用量最多,桂枝最少)。
   原因:

     1.太阳表证,表邪不解,循经入腑,膀胱气化不利。
     2.太阳表证,抗邪于表,正气不足(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),饮水过多,水停下焦。
    膀胱气化不利见:
   1.津液不能输布上承:口渴,消渴(渴而多饮饮不解渴),渴欲饮水。
    2.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:小便不利(小便少,非涩痛不利)。 
    3.少腹苦里急。
    4.心下痞:下窍不利,水邪上逆,阻滞中焦气机(兼证)
    5.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之水逆证:水邪上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